
文/影 圖/奇亞
在職場「乖」與「不乖」的定義應該與對小孩子的行為標準依據有所不同,靠乖能否贏得讚賞,端看你對「乖」的定義為何、「乖」與「不乖」間的拿捏是否恰當。當你想弄清楚「靠乖是否真能贏得讚賞」的職場心法時,不如多花點時間增長自己的智慧,答案或就能瞭然於心了!
逆來順受的乖乖牌
公司裡總是有一群默默無聲、靜靜工作的同事,因為他(她)們實在太安靜,安靜到我們幾乎忘了他(她)的存在,也不知道他(她)們到底在做甚麼,我們不知道他(她)們的表現如何,也不知道他(她)們存在的價值;所以,也不知道要即時給予讚賞,直到有一天有人喚醒他(她)們深藏在內心的渴望。總是在失去他(她)們的同時,我們才知道,原來應該早一點注意到這些人。
這樣的狀況對公司及個人都是一種損失,沒有人有多的「兩三年」用來建立自己在公司內的價值;而每一段「兩三年」的經歷,在職涯發展上絕不是甚麼良好的或是值得讚賞的記錄;況且,公司又有多少能耐一再用「兩三年」的時間去幫其他公司培養人才呢?
炮火四射的強硬派
相對於乖乖牌,公司裡也總是就有那麼幾個完全相反的恐怖份子。提出反證好像是他活著的目的,把固執己見當作是捍衛正義,拿惡意批評作為金玉良言,走火入魔時就只為了反對而反對。就像是一場電玩遊戲,讓對方灰頭土臉似乎是一種快感,贏得群眾驚訝的眼神似乎比來自長官的讚賞更令他(她)們期待。
而這種被定義為「不乖」的人,似乎也豁出去了!他(她)們不在乎別人的看法、不服從長官的指示、我行我素、任意而為,總覺得伸張自己的人權比破壞公司的法治要來得重要,直到有一天捲舖走路,還要批判前老闆的不是,覺得「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」。所以,「老闆的讚賞」對這些人來說是不屑一顧的。
漠不關心的局外人
介於「乖」與「不乖」間,乍看之下是不好不壞的中庸派。對這些人來說,既然靠乖無法絕對求得讚賞,不乖又鐵定沒有讚賞,那默不出聲、不動肝火是否就是求得讚賞的的最好方法?而中庸之道即在於不左不右,一種是能拿捏過與不及的適中者,但另一種卻是漠不關心的不沾鍋。
「自掃門前雪,莫管他人瓦上霜」的人,對別人的議論紛紛不是不予置評、就是不屑理會,永遠沒有意見,永遠不會舉手。乍看之下,或能為自己免除被貼上「不乖」的標籤,但一個凡事都不關己的人能為企業帶來甚麼樣的貢獻?對一個沒能有甚麼貢獻的人,你又能對他(她)抱有多大的期待?
乖與不乖?誰來定義?
「乖」與「不乖」的定義,在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認知,對每個人而言定義也不盡相同。甚麼叫「乖」?絕對服從就是乖嗎?我想,在需要創意的公司,「乖」並不是一種很適用的態度,你每天都很乖可能代表的意思就是你毫無創意;相對地,在傳產業的工廠,「乖」應該就是最基本的道理,誰也不想因為你的「不乖」而導致生產線的停止. 靠「乖」若真能求得讚賞及發展,我想職場就不會有那麼多不乖的人。要求得職涯的發展及真心的讚賞,就要懂得拿捏「乖」與「不乖」間的差別,要學會拿捏差就得先弄懂「乖」與「不乖」的定義,甚至必須知道公司內負責定義「乖」與「不乖」的人究竟是誰。
識時務者 才能贏得讚賞
若果到現在你還在花時間思忖「靠乖是否能贏得讚賞?」、搞不清楚公司定義「乖」與「不乖」的人是誰、也搞不清楚「乖」與「不乖」的定義,甚而妄想用自己的定義來為自己開出一條道路,贏得其他人的暫賞,那可能真的是前途堪慮了!因為一個搞不清楚狀況的人,要如何摸索到前方的道路、得到別人的喝采呢?
其實,無論在職場、在學業或創業的道路上,「乖」與「不乖」真的不是那麼重要,重要的是你是否已經學到拿捏「乖」與「不乖」的智慧及真功夫 你是否有足夠的判斷能力瞭解現況及未來?
其實,無論在職場、在學業或創業的道路上,「乖」與「不乖」真的不是那麼重要,重要的是你是否已經學到拿捏「乖」與「不乖」的智慧及真功夫 你是否有足夠的判斷能力瞭解現況及未來?
「乖」與「不乖」是第三者對你的評語,是別人的看法,識時務者懂得「誰的看法」才是重要的、懂得「學習甚麼」才是重要的、更懂得「自己的人生是要靠自己奮鬥創造」的。至於「乖」與「不乖」,反倒是他者賦予的外在評價了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